02
〖堂号〗
唐氏主要以晋阳、北海、晋昌、移风、禅让等为堂号。禅让堂:唐尧不以天下为私,把帝位让给舜。历史上称为“圣主”。
03
〖堂联〗
唐姓的堂联有:仙霞立祀(唐元章);云壑留名(唐容)。帝尧启绪(唐尧);唐叔振封(唐叔虞)。商山隐士(唐秉);宋室直臣(唐介)。桐圭锡庆 ;禾册基祥(唐叔虞)。东园高节(唐秉);吏部清风(唐瑾)。大节全由母教(唐璘);侍儿幸配文魁(唐寅)。沧浪亭中,吴郡名贤占一席;桃花坞里,金阊遗迹足千秋(唐寅)。台湾义举光史册;总统勋名记人心(唐景崧)。定鼎功高,形绘凌烟阁上(唐俭);奇魁文妙,席首琼林宴中(唐皋、唐汝楫、唐文献)。遍好花春睡足;醉残红夜吟多(唐英撰书联)。连天瑞霭千门远;来道新阴九陌长(唐彦谦诗联句)。
04
〖名人〗
九九版《辞海》收录唐氏47 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唐氏 189 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287 例。唐姓的历史名人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唐苟;汉代有唐秉,字宣明,号东园公,为商山四皓之一,后汉有唐羌,汝南人,著《唐人》三十余篇;宋代有唐慎微,华阳人,医学家 ;战国时魏老臣唐睢 ;楚文学家唐勤,楚国有唐狡,楚庄王时大夫;北齐著名画家唐邕 ;五代画家唐垓;明代书画家唐伯虎,文学家唐顺之,农民起义首领唐赛儿;清代思想家唐甄。
05
〖人口〗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唐姓 42975 人,临汾市 4784 人,洪洞县 295 人。
06
〖供橱〗
唐姓祖宗神位供奉在洪洞大槐树景区祭祖堂一号供橱。
07
〖祖地〗
①翼城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古唐国、晋国,为唐姓发源地。
②晋祠唐叔虞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
③丹朱墓,位于河南省濮阳市范县,丹朱为唐氏先祖。
④唐氏古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灌阳县月岭村。
⑤唐氏庄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古大槐树处。
⑦中华根祖园,位于临汾市尧都区尧庙。
08
〖家谱〗
唐姓的家谱有:《上海唐氏族谱八卷》(中央民族大学);《江苏泰兴延令唐氏宗谱四卷》(江苏泰兴县珊瑚洋港村);《浙江淳安晋昌唐氏世谱九卷》(四川重庆市图书馆);《安徽徽州莒国唐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福建莆田续北苕国唐氏宗谱六卷》(四川重庆市图书馆);《湖南嘉庆唐氏续修支谱四卷》(湖南图书馆(存卷 1、2))。
09
〖迁徙〗
唐氏自称唐杜氏,也即周武王灭唐以后,开始有唐姓。一支起源于今山西翼城一带;一支被迁往杜国,也有以原国名为氏,换言之,这一支唐姓的发源地应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一带。而杜国的杜氏也姓祁,可见他们是同属一个祖先的。显然,唐氏中也有后裔姓杜的,而杜姓的后裔也有改姓唐氏。史籍中曾有记载,杜国,周宣王时其国君为宣王所杀。而当时这一支从唐国迁入杜国的唐杜氏的杜国当时势力是强大的。无疑,杜氏因避祸改姓的可能性是有的。这一支唐姓后主要繁衍于我国西北广大地区。再一支是发源于河南的唐氏。以这三个地方起源的唐姓,后来不久便成为了我国北方广大区域唐姓得以繁衍播迁的中心地带,以至后来唐姓在这三个地方分别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另外,在我国的湖北也有一支起源很早的唐姓。可见唐氏从一开始得姓,就分布极为广泛,从而为唐姓在我国江淮广大地区的快速繁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姓南迁,早于汉代,当时他们首先迁居于江苏、湖南、江西、安徽等省,最南已入广东。如秦有唐雎孙唐厉民迁于沛国;又有唐珍,为汉桂阳人,曾累官至太常、司空;唐珍孙唐翔,因作了丹阳太守,便举家定居于丹阳;还有后汉番禺人唐颂,以德化番。传自唐雎的这一支唐姓,是历史上唐姓最大郡望——晋昌郡族之所在。从汉到唐,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有关资料记载,其脉络也是非常清楚的;唐雎,魏大夫,战国时颇有名望。其孙唐厉居于沛国,入秦为官,后又仕汉为中尉,因功,被封为丘懿侯。唐厉生唐朝,唐朝生唐贤,唐贤生唐遵,唐遵生唐蒙。唐蒙为中郎将,生临邛令唐都。唐都生唐伦,唐伦生唐林。尚书令王莽封唐林为建德侯。唐林生唐蔚,封地被除,不得已徙居颍川。唐蔚生唐惠,为武威长。唐惠生唐贲,为侍御史。唐贲生唐珍,为大司空。唐珍生唐瑁,为会稽太守。唐珍生唐翔,为丹阳太守,举家迁于丹阳。唐翔有 2 子:唐固、唐滂。唐固为吴尚书仆射。唐固生唐琼,为别部司马。唐琼生唐宣,唐宣生唐彬,为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有 2 子 :唐熙、唐极。唐熙为太常丞,娶凉州刺史张轨之女为妻,永嘉末年,举家安于凉州。唐熙生唐郓,为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徙居晋昌。唐郓生有7子,其三子唐威为永世县令,生唐宏。唐宏有 3 子;唐瑶、唐偕、唐谘,号三祖。唐瑶为西凉晋昌太守、永兴候,生唐契、唐和。唐契为伊吾王,生唐褒,为北魏华州刺史、晋昌公。唐褒生唐茂,为秦州刺史。唐茂生唐翼,为北魏凉州太守,其后有 5 子、15 孙、39 曾孙、24 玄孙,可谓枝叶繁茂。唐褒之弟唐纯,为北魏太原太守。唐契之弟唐和,生唐钦。传 5 世孙唐休璟,唐时官至宰相。可见,宋代以前,唐姓是以我国北方为其主要繁衍地。始于宋室南迁,因蒙古人入主中原,形成了唐姓族人再度大举南迁的浪潮,以至明清时期,中国南方也出现了许多唐姓大族。唐姓入闽者,始于唐初。据《漳州府志》记载,陈元光开基漳州,有唐姓将佐,自河南光州固始随之入闽。像宋有古田人唐璘,居谏官;明有侯官人唐泰,与林鸿等人号称闽南十才子;莆田人唐际盛,万历进士。
洪洞大槐树移民浚县唐氏一支始祖讳彦海,妣党氏,原籍山西洪洞县人,奉明太祖旨,迁至浚西钜桥乡北宫堂村;浚县唐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浚县钜桥乡唐庄村;郓县唐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郓县武安镇唐庄村;郓县唐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郓县黄集乡唐垓村;濮阳唐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郎中乡唐寨村;怀柔唐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十四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京市怀柔县高岭村;宿县唐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宿县砀山唐寨村;商丘唐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商丘县临河店村;郓城唐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郓城县唐云登屯村;束鹿唐氏一支始祖于明成祖朱棣扫北时,由山西洪洞迁居束鹿县旧城乡;蒲城唐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蒲城县大孔村;阳谷唐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阳谷镇老唐村;阳谷唐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杨庄乡北唐村;阳谷唐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阳谷镇前吕村;阳谷唐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阿城镇吕场村;阳谷唐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大布乡吕超凡村;阳谷唐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高庙王乡吕庄村;阳谷唐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四棚镇吕庄村;阳谷唐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十五里园镇吕庄村;成安唐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成安县柏寺营乡大吕彪村;成安唐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成安县北乡义乡吕村;范县唐氏一支始祖于明代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范县唐梁庄村;清丰唐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清丰县唐庄村。
莘县唐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莘县西毛坊;莘县唐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莘县唐路口;莘县唐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莘县东毛坊;临清唐氏一支始祖讳纪五、纪光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临清唐窑;临清唐氏一支始祖于明朝中期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临清唐庄;临清唐氏一支始祖于明代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临清唐庄;东昌唐氏一支始祖于明洪式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东昌唐庄;东昌唐氏一支始祖于明朝初期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东昌辛闸;海通唐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河南省海通乡唐寨;泰安唐氏一支始祖
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肥城市三里庄;莱芜唐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垦利广饶唐王;德州唐氏一支始祖于明朝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德州乐陵市北唐家;德州唐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德州乐陵市洼里唐;德州唐氏一支始祖于明朝正德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德州平原县唐杜庄;德州唐氏一支始祖于明朝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德州平原县唐庄;德州唐氏一支始祖于清康熙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德州禹城市唐庄;济宁唐氏一支始祖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嘉祥唐庄;济宁唐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梁山县唐楼;寒亭唐氏一支始祖于明初由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寒亭区唐家朱茂;寒亭唐氏一支始祖于明朝由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寒亭区烽台;昌邑唐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山东省昌邑市西化埠;招远唐氏一支始祖讳福、明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招远市唐家;沂源唐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沂源县东台峪;沂源唐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沂源县陡起峪;坊子唐氏一支始祖于明末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坊子区蔡院。
唐
大槐树镇:南官庄、李堡、南周壁、南辛堡
赵城镇:南街
广胜寺镇:板塌、三条沟
苏堡镇:苏堡、西尹壁、东尹壁、中尹壁、下鲁、山头、山头、南铁沟、蜀村
曲亭镇:侯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