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为什么这样红?

何伟为什么这样红?

手记

为了降低现场的室温,承接活动的地下剧场准备了不少电扇,但很快,电扇就被关掉了,因为电扇摇摆的空间里,可以多站一个人。几乎每个观众脸上都泛着红晕。剧场座位被填满的时候,距离对谈活动正式开始还有四十分钟。主办方提议大家通过微信面对面建群的方式进行线上交流,现场观众迅速掏出手机参与,30秒之内群内人数就到达40人的上限,群名被迅速更改为“有请何伟”——

大家翘首等待的是美国非虚构作家Peter Hessler,在中国他的名字叫何伟,《纽约客》第一任驻华记者。1998年他随“和平队”抵达中国,在这里生活写作多年,先后出版了《江城》、《甲骨文》和《寻路中国》,书写中国的普通人。他的作品几乎出现在各家书店的畅销榜上——“看美国记者如何书写中国”是大多数推荐语。2007年他回到美国,不久和妻子张彤禾(《打工女孩》作者)移居埃及开始新的写作计划。

何伟这次来中国,是为了宣传新的作品集《奇石》,书中收录了他书写中国、美国和埃及的部分文章。但是媒体和读者关注的焦点几乎不在这本书上,大家迫切地想听一听何伟对“非虚构写作”的理解。这个时髦的词自从2011年《寻路中国》热卖后被越炒越热,但对这个舶来的概念,几乎没有权威的解释。

在《寻路中国》中文版13次加印,突破21万6千册印数的3年间,各大学都开设了非虚构文学或创意写作的课程,何伟和他的老师约翰·迈克菲的作品成了学生和记者们学习的范本。何伟对此表示惊奇以及欣喜——因为在2007年他离开中国之前,从来没有在中国听说过“非虚构”这个词,也没有任何一个记者和他讨论过非虚构的写法。

从9月6日到达中国开始,他的日程表几乎被排满,媒体专访、对谈活动、非虚构论坛……一直没有倒过来时差的何伟每天凌晨三点钟就会自然醒,这是开罗时间晚上9点,他应该在创作。何伟要等待东八区的媒体和读者醒来,回答他们的提问,讲述非虚构写作以及自己是如何观察中国的,指导中国想从事非虚构写作的记者,准备签售,并访问自己的读者。

为了何伟,读者和媒体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读者从家里找出各个版本的作品请他签名:简体横排版、繁体竖排版、英文原版,甚至复印的《甲骨文》——这本书并没有在大陆出版,但还是有读者通过不同渠道买到了,在多场活动的提问环节,他们不约而同地问起书中一位维吾尔族人物的命运。也有“被何伟改变命运”的读者专程前来道谢,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告诉何伟,她把《江城》作为教材让学生研读,几个学生选择研究这本书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还有学生在何伟的影响下选择读新闻专业研究生。受到何伟影响的是相对年轻的人群,举目望去,现场读者大约在二十五至三十五岁上下,五十岁以上的寥寥无几。

媒体访问的预约至少从一个月前就开始了,一家时尚杂志负担了何伟往返埃及的机票,给他颁奖,请他出席非虚构论坛,介绍创作经验,不少媒体人报名参与并在微信圈直播。“和何伟一起过中秋”是译文出版社微信推送的标题,上海的记者们放弃了与家人赏月的中秋假期,纷纷与这位美国同行团聚,向他请教如何书写中国。一位记者甚至抛下了产房里的妻子和新生儿赶来专访……与其说是同行相聚,不如说是中国视角与美国视角的碰撞——都是媒体人,我们生长在这里,为什么他却能看到那样的中国?

在一场主题为“异国的观察者和写作者”的活动现场,主办方安排了一个中国新闻人物类杂志的高级记者做主持,他曾在美国交换学习一年。这位记者关于“异国观察者”的问题遭到了何伟的反问:“在美国学习,您的视角是否发生了改变?”记者没能明确回答这个问题。

这是关于异质经验的一次碰撞。有评论把何伟的成功归结为“异文化”的视角和身份,一个外国人看什么都新鲜,观察到了我们熟视无睹的社会,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仅仅如此就可以成为何伟吗?反观中国的非虚构作者包括媒体从业者,是否需要放弃历史积累和传统写法,放弃口线记者的专业领域,然后再扯上一些高大上的概念:转换视角身份、观察与被观察,如此才能“看清”中国吗?

何伟并不认为自己看清了中国,他只是一个在新鲜环境里保持好奇的异乡记者,用大量采访的笨拙方式书写一个地方和一些人。

还是有请何伟吧,听听他自己怎么说。

访谈

非虚构 去新的环境,学习不同的文化,保持好奇,至少待上两年

青阅读:您怎么定义非虚构写作?

何伟:我不知道。如果硬要定义,应该是偷别人的故事然后卖钱。

青阅读:您如何看待中国现在兴起的非虚构热潮?

何伟:几年前,我在中国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和我提起过非虚构。但是这次来,有很多人问我关于非虚构创作的方法。我并不认为是因为我写的书才造成这样的影响。虽然中国的市场可能没有美国成熟,中国作家也许不能只靠这个讨生活,但中国有很大的非虚构市场,这是一个有趣的国家,特别是年轻的非虚构作家,在这里有很多东西可以写。

青阅读:您怎么评价自己的非虚构写作?是否会觉得还有些问题?

何伟:我是有比较创造性的记者,采访是我的长项和写作的基础,我学习文学的时间比较长,比较知道该怎么写。但我中文的读写水平比较差,看书的能力比较差,文献和历史的研究可能不够。如果和张彤禾相比,她比我认真多了。

青阅读:在中国,纪实类图书的题材通常是有冲突性、戏剧性的事件,或者某个行业的内幕,但您笔下的非虚构故事与这些不同,您写的是日常生活、普通人。

何伟:在美国非虚构也有这两派的分别,一种是行业内幕式的,一种是写普通人,两种都是必要的。但是说到我自己的工作,实际上我对政治或者什么主义不感兴趣,我对一个地方或者一些人物的故事感兴趣。可能是因为我没有思想。

青阅读:倒不能这么说,重大题材的报道类似专科医生做一台大手术,成就感和收入都会比较高;而另一种写法可能更像是全科医生?

何伟:这是个有趣的想法,我从来没这么想过。在美国是这样,大手术的医生收入会很高,而全科医生的思想其实很有活力,因为他们需要像非虚构作家一样做很多很多访问。

青阅读:如何深入书写一个地方?

何伟:如果你是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开家。要去一个新的环境,学习和自己不同的文化,并且保持好奇。你的父母和朋友不会帮助你,这对你的观察力和独立性都有帮助。另外时间也很重要,应该至少两年。刚到涪陵时我会觉得这是我的家,只是想在那个地方了解本地人,学习汉语,我的重点是在那里生活。但太熟悉一个地方也不好,会让你的观察钝化,所以我和妻子时常会到新的地方学习创作。

青阅读:有读者看到你的成功,似乎认为只要投入调查就可以成为像你一样的作家。

何伟:当然不是,看我的书就应该知道在文学上需要很多积累。另外大规模采访很必要,有很多本地记者问我们如何才能和中国人深入沟通,有的时候对他们来说,和普通人打交道可能不太容易。

走红

中国和美国的读者看我的书,似乎都出于两个原因——了解中国和怀旧

青阅读:您如何看待自己在中国的走红?

何伟:今天在中国很多文化水平比较高的人,想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自己的社会。从外国记者眼中了解自己的国家是一个不错的角度。在历史上也有很多外来的人写美国,对我们影响很大。当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本国记者自己写的非虚构作品也很重要。这两种视角都是必要的。

青阅读:您的作品在美国和在中国,哪里的反响更大些?

何伟:美国有两种读者对我的书感兴趣,一部分读者认为他们需要了解中国,因为自己的生活用品都是从这里生产;另一些人是为了怀旧,他们曾经来过中国,不想忘记在这里的经验。有意思的是,中国读者看我的书好像也是这两个原因——了解中国和怀旧。近二三十年发生这么大变化,一些中国读者反思自己的社会;另一些为了怀旧,因为变化太快,有些事连中国人自己都忘记了,90年代已经变成了历史。

青阅读:在美国有对您的批评意见吗?

何伟:我的运气比较好,从《江城》开始我的书都比较受欢迎。少数读者认为我对中国的批评不够,但我认为一个作家应该可以选择自己的主题,批评政治的题材,让别人来写吧。

青阅读:您认为自己看清中国了吗?

何伟:中国太大了,我连美国都没看清,更别说中国了。我比较了解我笔下的人物,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了解人是目标,你的目标不是了解一个国家。我写的东西不能代表中国,但是能表明中国的一些人和具体的地方。事实上我在英文的书名里没有提到中国 (《寻路中国》的英文书名是“Country Driving”),我不想告诉美国读者这就是中国——这只是某一个地方。

青阅读:您在中国很多年,对哪个汉字最感兴趣,最有感觉?

何伟(想了很久):可能只有一个字我比多数中国人了解得更多,就是涪——涪陵的涪。有很多记者都会念错成pei。但因为书写《江城》,这个字我没有念错过,一辈子都不会错。

本版采写/见习记者 张知依 摄影/武亦彬

欢迎关注青阅读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qyuedu),本周将推送青阅读独家制作的何伟采访视频。

相关推荐

如何有效隐藏QQ账号信息与在线状态的方法分享
【GQ片單】推薦 10 部值得蒐藏的「情慾電影」,讓夜晚時刻增添情趣!
怎么下载和安装pps影音客户端
beat365网址大全

怎么下载和安装pps影音客户端

📅 07-11 🔥 831
如何在PDF中旋转图片?想知道如何旋转PDF中的图片吗?
还记得S6的王者战衣吗, 现在已经出现在某宝上了
高德,百度地图免费用,他们究竟靠什么盈利?
beat365网址大全

高德,百度地图免费用,他们究竟靠什么盈利?

📅 07-18 🔥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