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正是魏延的死敌,也是诸葛亮最为倚重的得力助手。作为丞相参军,杨仪在北伐期间不仅管理丞相府的事务,计算军粮、调度资源,游刃有余,表现出色。尽管如此,杨仪的胸怀狭隘,且个性刚烈,对魏延一直心存不满。魏延亦非善类,傲气十足,视自己为蜀汉的顶梁柱,除了诸葛亮,他不屑一切人。在军中,人人对魏延畏惧三分,但杨仪却毫不买账,直言不讳地与魏延针锋相对。
有一次,二人在宴会上因意见不合,魏延愤然拔刀相向,场面一度失控。此后,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愈加深刻,甚至可以说,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魏延性格傲气,勇猛过人,深得士兵的拥戴,然而他却与杨仪结下了不解之仇。两人之间的矛盾,几乎成为了蜀汉内部不可调和的裂痕。”——《三国志》如此记载。
诸葛亮心知二人的矛盾无法化解,且担心此事会影响蜀汉的安危,所以临终前,他特别指示费祎:秘密处理丧事,按遗嘱行事,确保不因两人的争斗而影响大局。
费祎将命令传达后,杨仪和魏延的对立愈加激烈。魏延不仅公然拒绝命令,还派兵截住杨仪,并烧毁撤军的栈道。这一事件,如若不是诸葛亮事先设定了备用计划,让姜维断后,蜀汉恐怕就会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
不久后,刘禅收到了魏延和杨仪的“控诉信”,双方互相指责对方“图谋不轨、意欲造反”。刘禅犹豫不决,最终在蒋琬、董允的建议下,决定先派蒋琬迎回杨仪,稳住局势。然而,蒋琬才走了十里地,就接到急报:杨仪不仅命令马岱斩杀了魏延,还灭了魏延三族!
有传言称,杨仪斩杀魏延后,还恶狠狠地将魏延的脑袋踩在脚下,冷笑道:“庸奴!还敢作恶吗?”
魏延,曾是蜀汉中期的勇将,英雄之姿,却未死于沙场,而死在了自己人手里,这种结局无疑令人扼腕叹息。但如果按《三国演义》的说法,魏延之死未必完全冤枉。《三国演义》认为,魏延早在投靠刘备时,诸葛亮就曾为其相面,发现魏延的脑后生有“反骨”,由此推测,他将来必定会背叛。
然而,也有另一种看法认为,魏延之死是三国时期最大的冤案。如果他没有死,蜀汉也许不会那么快灭亡。
那么,正史中的魏延究竟是怎样的人呢?
1. 能征善战,深得刘备赏识
魏延,字文长,自刘备入川以来便跟随左右。初时只是刘备的部曲,次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开始攻占益州,魏延屡立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负责保护刘备的安全。公元219年,刘备征服汉中,自立为“汉中王”,但迟迟未能选定汉中太守。众人猜测,张飞将镇守汉中,但刘备却意外将这个重要职位交给了魏延。
当时,魏延毫不犹豫地表示:“若曹操亲自率军攻来,我必定击退他;若只是偏将带领十万大军来攻,我必定能将其吞并。”这一番豪言壮语赢得了刘备的极大信任,此后魏延也凭借出色的表现,镇守汉中,成为蜀汉北方的坚固屏障。
2. 腹有良谋,怀才不遇
魏延不仅勇猛,且颇具谋略,他曾提出“子午谷奇谋”,想要通过兵贵神速,直取关中。魏延建议从褒中出兵,穿越险峻的子午谷,绕过敌军防线,以极快的速度打击敌人。但诸葛亮因其过于冒险,最终未采纳这一计划,错失了拿下关中的最佳时机。尽管如此,魏延的智谋与胆略,仍为蜀汉争得过不少时间。
3. 性格缺陷,酿成悲惨结局
随着魏延的地位逐步升高,他开始变得傲慢自大,不仅不尊重诸葛亮的安排,也不将杨仪放在眼里。他的好胜心与不屈服的性格,让他做出了诸多不智的举动,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在诸葛亮去世后,魏延虽然不是反叛,但他的一系列行动却最终让他死于非命。而杨仪,在除去魏延后,也没有得到他所期望的权力,最终陷入了自我毁灭的境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